您好,欢迎光临! 登录  |  注册

为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打样”

信息来源: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3-10-31    浏览次数:15

  手指翻织,针线穿梭,鲜艳的羌绣纹样一点点“跃”上绸布……10月25日,理县桃坪羌寨的羌绣馆里,囍悦藏羌绣专业合作社非遗工坊负责人张居悦邀请羌绣非遗传承人,在工坊的展示销售体验基地进行活态展示。
  今年,囍悦藏羌绣专业合作社非遗工坊入选2022“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张居悦也入选首批全国青年非遗传承人扶持计划名单。
  10月上旬,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西部地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经验交流活动在阿坝州举行。阿坝州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加强文化生态保护,维护文化生态系统平衡和完整,探索出“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及活态传承”的“阿坝模式”,为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打样”。
“三保护”
四级非遗名录总数位列全省首位
  10月25日,汶川县映秀镇,制茶师蒋维明在“茶祥子”茶坊里炒茶制茶。作为州级非遗项目“西路边茶(藏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传承人,蒋维明的“茶祥子”也成为“丝路非遗保护传承示范基地”。
  在阿坝,体现非遗传承的不只是茶香。被称为“石砌建筑典范”的藏羌碉楼村寨、“中国圈舞活化石”的锅庄、“复音孤岛”的岷江上游藏羌多声部以及流传于草原和山谷的格萨尔英雄史诗等,组成了丰富多彩、形态多样的民族民间文化。
  立足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阿坝州一直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2008年10月授牌成立的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精神家园重大工程的一部分,在阿坝州内,主要以茂县、汶川县、理县为主体,兼及毗邻的松潘县、黑水县。2019年,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升格为全国首批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
  “高质量推进保护(试验)区建设,是阿坝州非遗文化保护探索的缩影。”阿坝州文化体育和旅游局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科长郎幸表示,目前,阿坝州已有世界级非遗项目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20项,省级非遗项目101项,州级非遗项目552项,四级非遗名录项目总数位列全省首位。
“一传承”
延续文化生态基因发展经济效益
  此次西部地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经验交流活动,吸引了西部地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单位、各省(市、区)文旅部门相关负责人近130人参加。参会人员走进汶川县、理县、茂县,实地感受非遗街区、桃坪羌寨、中国古羌城等地,感受“非遗在阿坝”的传承魅力。
  “阿坝州的文化保护氛围非常好,特别是非遗产品,都让人觉得充满巧思,既展示出羌族文化特色,还兼具现代感和实用性。”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工作人员王蓉认为,阿坝行让她看到了“非遗+旅游”的优秀样本和当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全新路径。
  在做好保护传承工作的同时,阿坝州不断探索新路径,延续文化生态基因的同时,发展经济效益。如今,仅羌绣产品年产值就达上千万元。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在阿坝是一幅幅可见的实景。

  “我们正在机制建设、项目开展,以及活动策划、队伍组建、阵地建设、平台搭建上做文章,不断夯实文化保护成果。”阿坝州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党组书记陈顺清表示。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杜杰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培训基地官方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