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登录  |  注册

“三山五园”焕新姿

信息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23-08-24    浏览次数:10

       京城西北,有这么一片山水园林,翠海芳淀、钟灵毓秀。千百年来,帝王官宦、文人墨客常来此驻留游赏。至清代,逐渐形成了以“三山五园”为核心的皇家园林集群,古典园林艺术造诣登峰造极。

  “三山”指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五园”指畅春园、圆明园、颐和园、静明园、静宜园。如今,“三山五园”地区建设已经连点成面,成为北京西北郊、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各历史时期文化遗产的统称,面积68.5平方公里。

  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柳阑介绍,“三山五园”入选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示范区45项任务整体进展顺利,9月即将接受验收。

  历史上,以“三山五园”为核心的皇家园林群是中国古典园林集大成的代表;今天,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赓续历史文脉,谱写新的华章。请读者跟随笔者,通过3条路线,感受“三山五园”更胜往昔的今日盛景。


  沿着长河御道看古色

  层峦叠翠、玉泉垂虹,“三山五园”地区自古水网密集。乘着游船看古色,不失为一种惬意的游览方式。

  伴着鸟语蝉鸣,笔者来到北京动物园北门的皇家御河游船码头。今年4月,皇家御河游船正式开航,游客可以从北京动物园码头出发,途经五塔寺、紫竹院公园、万寿寺等码头,前往颐和园,沉浸式欣赏长河两岸的石道古迹和美丽风光。

  “‘玉泉发脉注长河,佛宇仙宫夹岸多’,这句诗正说明了长河串联起众多文化古迹。”一手捧着地图,一手遥指岸边的公园,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岳升阳娓娓道来。清代康乾年间,国力强盛,“三山五园”次第建成,与周边的赐园、衙署、兵营、市镇、稻田、水系、道路等构成的皇家园林网络连成一体,极天下之盛。

  打开现今的《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规划》,各时期历史文化资源分布图中,有121处不可移动文物,这里是海淀区集中连片的文物集聚区。自清朝乾隆年间被改为皇家专用水道,长河就被称为“御河”。慈禧太后到颐和园避暑,大多是在高梁桥外的倚虹堂码头上船,经紫竹院、万寿寺到颐和园,因此这条水道也被称为“慈禧水道”。

  船行大约半小时,驶入颐和园南如意门,就到了颐和园的水上“大门”——绣漪桥。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是“三山五园”中最后建成的一座山水园,也是“三山五园”中唯一经过统一规划、集中建设的皇家园林。1860年遭劫后,光绪时期在清漪园遗址上进行重建,改名颐和园。作为“三山五园”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园,颐和园是中国古典园林遗产中的瑰宝,因此成为“三山五园”区域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

  近年来,颐和园相继开展须弥灵境修缮工程、画中游建筑群修缮工程、长廊保护性修缮项目、景福阁修缮工程等,让“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古典园林之美得到更好的呈现。

  “修缮时,完整性和原真性安全保护是第一要务。”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副园长王树标说,颐和园的空间布局、山水结构、建筑设置、植被环境、文物遗存依法受到保护,不能凭想象或为了迎合需要而随意改动。一切依托于颐和园文化内涵和外延的活动,都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忠于历史。

  如今漫步颐和园,昆明湖上烟波浩渺,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长廊、十七孔桥、石舫等古典园林建筑和写仿江南风景名胜的景点遍布湖区,山水相望、台榭参差的古色呈现眼前。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前主席罗兰·希尔瓦博士,在对颐和园进行考察和评估后就曾感慨:“颐和园确实是一座保护很好的珍贵人类文化遗产,我在颐和园逗留的每一分钟都是一种美的享受”“如果下次再到颐和园,我将作为一个人类文化遗产的朝圣者来朝拜颐和园”。

  除了展现古典园林之美,在有关部门的规划、保护下,今天,这片山水还有了更鲜活的生命力。

  9月即将在颐和园博物馆展出的“园说”系列展览第五期,已有不少观众翘首以盼。颐和园博物馆,这个由文昌院改造的高品质文化空间,集博物馆、研究院、修复中心于一体,自2021年挂牌成立以来,已成为游人必到打卡之处。

  “颐和园博物馆文物藏品种类多、级别高、系统性强,反映了清代特别是晚清时期皇家园林陈设布置及工艺制作的特色和最高水平。”颐和园文物保护科杨馥华说,“我们想通过文物藏品专馆陈设以及专题展览等方式,深入挖掘园林文物背后的故事,以文物说园林,以园林说文化。”

  在被誉为“万园之园”“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的圆明园,惨遭焚毁的当年风采也在数字世界里“重生”。

  “圆明园最火的当属‘圆明园拾光买卖街’,这是以历史中的圆明园买卖街为原型打造的大型沉浸式光影宫廷市集,很受年轻人欢迎!”圆明园管理处遗址展示规划科科长胡晓莹带领笔者触摸动态光点,穿越百年时空。

  今年,圆明园还新增“圆明园·720穿越飞船”元宇宙体验空间,再现圆明园曾经的历史故事。游客乘坐在多自由度的飞行平台上,穿行于美轮美奂的景观中,可以零距离感受高超的造园技艺和精深的传统文化。

  上线圆明园虚拟仿真田野考古系统,在西洋楼遗址片区进行数字化展示,规划圆明灵境VR体验馆……多年来,圆明园持续开展数字化复原工程,通过采集文物数字信息、打造线上虚拟展览、开发互动文旅项目等方式,让圆明园以更年轻、更时髦的方式焕发新生。如今,全园108处景区已完成数字化复原,约2/3的景区实现精准数字复原。圆明园管理处主任邱文忠说:“随着技术迭代更新,未来圆明园将以更多更好的方式呈现在公众面前,让人们充分感受文化遗产的风采。”

  “三山五园”的“山川之秀,文物之盛”历来为人所称道,如今,每处景观都成为历史文化的载体。沿着长河御道眺望,历史长河奔流不息,文明之路绵延不绝,古今风物熠熠生辉,流向无限美好的未来。

  沿着骑行步道看绿色

  从卫星地图上看,北京五环内最大的一抹绿在西北角,“三山五园”就掩映在其中。若要感受“三山五园”区域的绿色风光,选择一条既可骑行亦可漫步的步道,最为理想。

  7月28日上午,笔者来到玉泉山脚下的北坞公园,凌霄花、紫薇、木槿等竞相开放。沿着骑行步道,穿行在浓荫之间,只见花丛中蜻蜓蝴蝶飞舞,稻田里群蜂集聚,芦苇荡上白鹭翻飞,河流在公园间穿梭,田野与林带交织,传统诗文之美得以再现。

  “在古代,这里是京西稻的种植区。如今,北坞公园成为‘三山五园’的一部分,成为人人共享的城市公园。” 海淀区园林绿化局“三山五园”管理处负责人万煜介绍,如今,“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不仅包括狭义的“三山”和“五园”,还包括周边的园外园地区。

  园外园,特指以颐和园、玉泉山为核心的片区,东起颐和园西宫墙,西、北至五环,南到闵庄路和北四环,总面积14.02平方公里。近年来,北京市海淀区在园外园地区新建、改建北坞、两山、船营、中坞、功德寺、石渠、妙云寺、影湖楼、茶棚、南旱河等13个公园,通过一条长36.09公里的骑行步道串联起来,形成了“一道十三园”的景观风貌。

  海淀区园林绿化局副局长杨颖介绍,近年来,持续大规模推进园林绿化建设,截至2022年底,“三山五园”地区已实现绿化42.36平方公里,实现率达到94.15%。同时,在绿化建设中融入文化表达,让“西山胜景”重回百姓视野。

  以“十三园”之一的茶棚公园为例,历史上存在的茶棚庵,是通往妙峰山、碧云寺的香道节点,每年举行香会活动时,就在此处搭设棚子为香客舍茶。如今,茶棚公园的廊架上,依然保留了“茶棚”元素。这个看似不起眼的景观,背后却是多部门翻看资料、设计图样、落地建设的成果。

  一路走下来,“一道十三园”里令人印象深刻的,还属稻田。北坞公园里,稻田中央的一组雕像,以清代《耕织图》为原型,用“扶犁”“牵牛”等场景折射“农为邦本”的理念。两山公园里,稻田中还设置了宜于行走观览的田埂小径,尤其是夏日落霞满天之际,山风涌起、稻香阵阵,加之夕辉闪烁、归鸟翻飞,最为动人。

  历史上,京西稻文化是我国农耕文化的代表。如今,公园里恢复稻田景观,不仅起到绿化作用,还能让年轻一辈感受传统农耕文化。“每年5月下旬油菜花谢后,我们就种植京西稻,到10月丰收。插秧节和收割节的时候,欢迎大家来体验。这里产出的大米绿色环保,煮粥尤其好。”万煜自豪地说。

  “一道十三园”生态美景的打造,少不了园林绿化,也离不开水系治理。在北坞公园和两山公园之间穿行的金河,就是个典型例子。

  “过去金河沿线缺少慢行系统,亲水空间不足,景观功能不完善,与周边区域发展不适应。”海淀区水务局工程建设科科长王东东说,金河曾是元代向皇宫供水的人工引水渠道,如今是区域排洪蓄洪的主要通道之一,也是把昆明湖南面湖泊组合在一起的纽带。

  如此重要的“水脉”,如何做活“水”文章呢?“挖湖营田,与现状河渠串联成网,再利用雨水和南水北调水,涵养地下水源,将河道与沿线的公园绿地相结合,没过多久,金河就恢复了‘活水流觞、杨柳轻拂’的历史风貌!”王东东兴致勃勃地说。如今,金河区域已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网红打卡地,被网友赞为“京西小江南”。

  金河的改变并非个例,自2020年以来,海淀区确定“三山五园”水系治理的重点和思路,以讲述海淀水文化为抓手,重点塑造“一区、两轴、三循环”格局的滨水慢行空间和亲水岸线,以构建循环水网、修复水域生态、提升河道景观为重点,拉开了“三山五园”水系治理帷幕。截至目前,玉泉山片区、圆明园片区生态循环水网全面建设完成,增加水面428公顷,近5年来地下水位回升15.24米。同时治理河道23.3公里,优化、新增慢行步道43.1公里,缝合蓝绿空间433.8公顷,形成了各具特色又相互辉映的水系风光。

  “五朝繁华一河水,千年岁月逝流金”的金河,“南水行千里,旱河映月光”的北旱河,“平林溪初现,玉泉水流长”的玉泉山引水渠,“烟柳春佳明两岸,长河浮金照远山”的北长河,“长川古胤御河秀,万寿千梵日月长”的南长河……沿着串联“三山五园”水系新建的滨水慢行步道,一路可以领略每条河道不同的景色,追寻历史的记忆。

  “林水相依、蓝绿融合,一直是海淀区生态环境提升的重要内容。现在,一条骑行步道串起园外园13个公园,实现了区域内园通、水通、路通,成为老百姓健身、休闲的乐园。”杨颖说。

  沿着“赶考之路”看红色

  如果说,古色是“三山五园”的历史本色,绿色是“三山五园”的生态底色,那么,红色就是它鲜明的时代亮色。

  新中国成立前夕,从颐和园益寿堂到香山双清别墅,这片山水园林见证了新中国建立的伟大进程。从清华园车站旧址出发,笔者踏上游览“三山五园”的第三条路线——“进京赶考之路”(北京段)。

  灰砖墙、红屋顶,北京市海淀区清华科技园对面,一块白色的“清华园车站”牌匾异常醒目。今年3月25日,这座百年车站以红色革命打卡地的崭新面貌向公众开放。74年前,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等同志从西柏坡迁往北平,正是在清华园车站下车。这里因此成为中共中央进京“赶考”的第一站。

  作为“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的重点示范项目,“进京赶考之路”革命文物主题游径相继串联起了清华园车站、颐和园益寿堂、香山革命纪念地等革命旧址。

  从清华园车站旧址出发,一路向西行进,便来到了颐和园。从万寿山前山拾级而上,一座传统中国北方合院住宅式风格建筑半隐在山体之间,木质牌匾上书三个绿色大字——益寿堂。

  复原的晚宴场景、丰富的影音资料,“古都春晓——中共中央‘进京赶考之路’颐和园专题展览”吸引很多游人前来参观。颐和园管理处研究室郜峰说,益寿堂见证了进京“赶考”路上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协商建国、共商国是的真诚合作,使独属于颐和园的红色记忆有了更加清晰的定位。

  见证“赶考”之路印记的,有万寿山的古松,也有香山的红叶。从颐和园北宫门出发,沿着香山路,来到香山脚下,顺着指示牌所指的方向向上攀登,就到了香山革命纪念地。

  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进驻香山后,双清别墅成为毛泽东同志的办公和居住地。这里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全国胜利过渡时期的指挥部,是筹备新政协、筹建新中国的历史见证地。

  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包含香山革命旧址和香山革命纪念馆两个部分。其中,香山革命旧址位于香山公园内,由双清别墅、来青轩等8处革命旧址组成;香山革命纪念馆为新建,于2019年9月13日正式对外开放。

  4.9万字采访实录、20余万字文字资料、100多张老照片……为了复原香山革命旧址,香山公园团队逐一挖掘房屋形制、门窗布置、院落植物等细节,参考同时期建筑,充分研究论证。经过近两年的历史资料整理,近千件家具征集,几十次方案修改,83个单元、1处主题展览、9495件展品的布置终于完成。

  “困难肯定是有的,因为年代久远,很多史料记载不全,古建复原可以说是‘开荒’!”香山公园管理处宣传科科长绪银平表示,复原香山革命旧址时,大家也曾彷徨迷茫,可一想到革命前辈艰苦奋斗的精神,又有了前行的动力,夜以继日地研读文献资料。

  为确保8处革命旧址高度还原历史场景,大到吉普车,小到火柴盒,团队反复比对、精心确定。例如,依据王光美先生手绘房屋布局图,将刘少奇办公居住地房屋格局由七间调整为五间;依据发现的老照片,将双清别墅屋面由仰瓦灰梗调整为裹垄屋面;赴云南瑞丽购买吉普车;赴内蒙古、山西等地寻找陶瓦、小停泥等老材料;邀请木作、瓦作等古建传承人现场指导施工……

  如今,香山8处革命旧址全部修缮复原,修缮建筑面积达3600平方米。游人走进旧址,仿佛置身于历史年代,从中共中央在香山筹建新中国的一个个场景中,切身体会共产党人的“赶考”初心。

  “以前,香山静宜园是皇家园林,为皇家服务;如今香山公园成为人民的公园,努力为大众服务,这也体现了园林人对红色初心的传承坚守。”绪银平表示,香山革命纪念地自对外开放以来,紧紧依托香山的红色文化内涵,大力宣传展示红色文化,多方式、多角度讲好香山的红色故事,曾成功举办两届红亭诗会,联合北京人艺在双清别墅实景演出话剧《香山之夜》,开启沉浸式党史学习教育新尝试;上线虚拟展,推出5G+AR沉浸式游览,全景式讲述香山革命历史。

  传统和时尚在这片山水园林的相遇,还将碰撞出更多文化创新创造火花。据了解,“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内新的地标性建筑——“三山五园”艺术中心,预计2024年初对外开放。

  一个国家生生不息的历史文脉如何传承赓续?一个民族绵延不绝的悠久文明如何发扬光大?“三山五园”保护利用、焕发新活力、走进“寻常百姓家”的实践,正走出一条独特路径。

  (周晴、何梓芸参与采写)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培训基地官方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