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登录  |  注册

季海波:让非遗与旅游更紧密地结合

信息来源:中国旅游报    发布时间:2019-07-19    浏览次数:212

    季海波: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浙江省文澜讲坛客座教授。因不遗余力地保护非遗,曾获2017年度“感动温州十大人物”、2018“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等荣誉。

    □谢逸楷

    身为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的季海波,平时不是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编制非遗系列书籍,就是到乡下了解非遗传承情况。前前后后沟通了大半个月,笔者终于在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办公室中见到了他。 

    季海波肤色黝黑,发梢几抹银白,边从容地煮着茶,边有条不紊地做着自我介绍,初见面,便能让人感受到文化学者的气场。他的办公室布置得很简单,除了桌椅、必要的办公用品、书籍之外,没有其他的装饰,留白很多。或许对于季海波来说,与非遗面对面打交道的田间地头、村落人家,才是主要的办公场所。 

    非遗是工作也是生活 

    季海波出生于一个非遗家庭,父亲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提线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母亲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泰顺车木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从小父亲就对我有两个要求,一个是在完成功课之后,要背诵唐诗宋词;另一个是通过雕刻木偶头,自己赚取零花钱。现在回想起来,这是家庭给我上的重要的一课。”季海波说。 

    成年之后,与非遗的缘分延伸到了工作中。九十年代初期,季海波在泰顺县文化馆专职摄影工作;2003年国家开展民族民间艺术普查时,他作为影像资料记录者全程参与;2006年,泰顺县正式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季海波也被调入非遗保护中心工作,从事非遗发掘和保护的相关工作。 

    泰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刚成立时,正值浙江进行非遗大普查,泰顺县也要对全县非遗“家底”进行梳理,于是季海波和团队深入到县里的各个村子,对非遗项目进行田野调查。“那个时候工作强度很大,‘5+2’‘白+黑’,夜以继日地干是常事。每遇到一个项目,不管好坏,我们都从文字、历史渊源、村民对它的认同度等维度细致地记录下来。”季海波说。 

    踏实的工作为泰顺、温州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仅在浙江省非遗资源大普查期间,季海波就带领团队普查非遗线索3.2万条,项目2738个,共申报国家级非遗名录6项、省级15项、市级102项、县级150项。 

    家庭的熏陶、工作的接触,让季海波对非遗有了更深的理解:“非遗是从过往人们生产生活的技艺中淬炼出的优秀文化,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鸡毛蒜皮,包罗万象,但又与人息息相关,是生活的一种形态,可以说非遗就是生活。”

    让廊桥重焕活力 

    去年,因对廊桥保护有突出贡献,季海波被评为2018“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廊桥,是季海波工作和生活中绕不开的话题。 

    “我小时候生活在薛宅桥边,很喜欢跟小伙伴一起到桥上玩,外地的商贩也会在桥上的廊屋里贩卖一些物品,廊桥是我童年记忆的载体。”季海波说。上世纪60年代开始,他用相机镜头无数次记录下各种距离、角度下的廊桥。 

    工作之后,季海波与廊桥的联系更为紧密了。如何让当时已失传的廊桥建造技艺得以继续传承,让廊桥重焕活力,是他重点关注的领域。2003年,在泰顺县岭北乡上洋村的泰福廊桥,季海波发现了传承的线索,桥梁上“民国38年绳墨董直机”几个字令他难掩激动之情:“那是我们找到的建造得最晚的一座廊桥,根据桥梁上的信息,我当时推断造桥人董直机很可能还在世。”

    经过大范围的寻人,季海波团队终于在岭北村尾村找到了当时已79岁的木匠师傅董直机。之后,季海波成了董直机家的常客,他看着老人收徒、建桥、传艺,并对其进行拍摄记录,一门原本隐匿于山野乡间、行将消逝的技艺就这样重新传承了下来。彼时,对于廊桥的爱已深埋在了季海波的心中。 

    2016年,一场台风暴雨冲垮了薛宅桥、文重桥、文兴桥三座百年廊桥,也冲垮了季海波的心防,让他痛哭流涕。为了让断桥重圆,让记忆中的廊桥重现,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一场全民救桥修桥的活动在泰顺展开。 

    那段时间,季海波每天都要往返于三座桥的施工现场,与施工队、传承人商量、核对各种各样的修桥细节。“为了尽可能达到和照片上的桥台样子一致,薛宅桥的桥台返工了3次,文重桥返工5次,桥台修砌工人都被我‘气’走了几批。当时一边甄别一边修复,桥台修复只花了3个月,甄别却整整用了6个月。”季海波说。在日复一日对细节的“苛求”中,2017年10月,泰顺三座国宝级廊桥完成全面修复,并于同年12月举行了圆桥仪式。 

    “随着保护廊桥相关工作的深入推进,我慢慢意识到廊桥在所有泰顺人的心中是一种特殊的乡愁符号,它承载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记忆,可以形成文化上的自信,这也是非遗之于现在人们的意义。保护和传承非遗,就是为了留住这种文化记忆,激发民众对于传统优秀文化的自信。”季海波说。 

    非遗不断被激活 

    今年是浙江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开局之年。季海波认为非遗和旅游更为紧密地结合,既能让非遗焕发出新的活力,也能增强旅游的吸引力。“非遗和旅游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发展旅游,通过提升硬件设施和增加‘曝光度’有助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播;而将非遗融入旅游则能为旅游带来更多新奇有趣的体验。” 

    泰顺县大安乡大丘坪村的发展便是非遗和旅游相辅相成的例证。季海波介绍,大丘坪村有着上百年的手工制陶历史,曾经村民主要以制作大缸、陶瓶等大型土陶制品为生,随着时代变迁,土陶市场不再,大丘坪村和制陶技艺逐渐没落。 

    2012年,在大丘坪村考察的时候,季海波无意间看到很多外村年轻人向村民购买陶罐种多肉植物,他心思一动:“何不从改变土陶的使用功能入手来拓宽市场呢?”说干就干,村里熄灭数十年的炉火又重燃了起来,每个月季海波都要进村四五趟协调各种问题。不久,土陶传习区、土陶制作技艺体验区、土陶烧制区等陆续开设起来,大丘坪村土陶的名头逐渐响亮了,来村里旅游、买土陶的人越来越多。去年仅春节长假期间,该村就接待游客3000多人次。 

    “‘非遗+旅游’并不是简单的相加,我们的思路是要让非遗在旅游目的地被激活,并形成能为游客所分享的各种体验,进而得到传承传播;随着非遗不断被激活,也会不断地提升该旅游目的地的品质。大丘坪村就是这种发展思路的具体体现。”季海波说。 

    以该思路为引领,一系列“非遗+旅游”的探索在温州逐步铺开。去年,温州评选出22个市级非遗体验基地,这些体验基地同时也是旅游目的地,市民游客在其中既可进行非遗专业技艺培训,也能进行亲子互动式体验等。 

    “我最大的心愿是通过非遗与旅游互相融合发展,让非遗的保护传承和传承人队伍的建设不会再因市场因素而无法延续。”季海波说。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培训基地官方公众号

回到顶部